您现在的位置:2021开奖记录开奖结果 > 教育科研 > 课改前沿 > 正文内容

加快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21-03-07 浏览次数: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

   这一重要论述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判断,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全新交会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进行专章部署。

   这既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也抓住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赋予科技自立自强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是更加强调“独创独有”。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但必须看到,当前的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上仍停留在跟踪模仿阶段,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杀手锏”技术缺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障碍。

   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必须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不能搞出别人没有的一招鲜,最终还是要受制于人。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避免盲目性,不能人云亦云,应更多致力于研究非对称性“杀手锏”,不能完全是发达国家搞什么我们就搞什么,必须走出一条体现国情特点、独创独有的新路子。 只有这样,才能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更加强调战略导向。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向至关重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反映了中央对世界科技发展全新态势的敏锐把握。 同时,科技创新有其自身规律。 实践表明,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往往就是科技创新的方向。

   “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旨在引导破解国家发展的战略难题,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获得新突破。

   三是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现代科技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间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 目前,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建议》就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作出部署,凸显了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 在顶层设计方面,强调以国家力量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超前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研究开发任务,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 在研发方向和重点方面,强调由国家牵引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在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抓紧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在体制、生态、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综合发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切实落实各项举措,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战略支撑。

   一是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

   新型举国体制是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制度保障。 突破“卡脖子”技术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协同攻关。 必须从国家体制层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中优势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系统整合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优先发展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多学科共用平台型设施,汇聚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是着力巩固和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 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必须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明确基础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目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加强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强化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方向。

   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从基础理论上集中攻关,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揭榜挂帅”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有利于创新攻关的体制机制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 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立足补短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四是建立高质量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创新发展培养高层次研究型技能型人才。

   从重大项目研发中发现和培养造就世界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 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五是发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

   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

   当今世界,各类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加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开放与合作创新成为必然途径。

   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合理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市场,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 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与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加强联合研究,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郑丽平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